赫尔利(赫尔利斯品牌)
1945年,8月的延安,空气中充满了轻松与期盼的气氛。多年抗战,这片红色之都的人民,终于迎来了一丝和平的曙光。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些他们耳熟能详的人物,现在正处在一片焦虑之中。这些人包括:刘伯承、邓小平、陈赓、陈再道等"重量级人物"。
抗战胜利之际,他们从各自的防区来到延安开会。如今,前线形势突变,他们急于回转大营应对敌情。
军情似火,然而从延安到战场,千里之遥。车行马载,必然贻误军机。
此时,美军观察组的运输机出现在了众人的脑海中:如果能借助美军的运输机,所有的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然而,这是一个冒险的办法。美国之于中共,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朋友。
这件事被汇报给毛泽东后,毛泽东思考良久,决定冒险一试。
8月24日晚上,叶剑英来到了美军观察组所住的窑洞。他向美军解释说,最近太行山地区在闹传染病,延安有一批干部的老婆孩子已经被传染了,希望能够借助美国飞机把这批干部运送到太行山,照顾家人。
本以为说服美军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没想到美军听到请求以后,立马答应了。
就这样,第二天上午九点,中共21位高级将领挤在一架小型道格拉斯运输机狭小的机舱内,怀着忐忑的心情被一路送到了太行山的一个简易机场。
上飞机之前,一个美军飞行员看了看这些陌生的面孔,似乎对他们竟然要乘坐一架货机感到莫名其妙。
他哪里能想到,就是这群莫名其妙的人,在不久的将来,会间接地让这次飞行成为蒋介石的"催命符"。
前线到底发生了何事,让刘邓等首长急于返回?一次看似平常的飞行,又如何会成为蒋介石的催命符呢?
这一切,还得从重庆谈判说起。

(刘伯承)
两面三刀蒋介石,弥天大勇毛泽东
日本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踌躇满志的蒋介石自以为天下尽在掌握,但也没忘记一直被他视为"腹心之敌"的"老朋友"。
蒋介石接受了"幕僚"的建议,给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声称和平在即,希望毛泽东能够到重庆去共商国事。

(蒋介石)
蒋介石愿意跟中共和平会谈?毛泽东深深地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几个月之前,周恩来还在重庆为战后的国内和平与国民党人努力周旋。但是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四个月前,中共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呼吁建立"联合政府",以实现国内的永久和平。
然而,延安方面话音未落,国民党就在次月召开的六大上通过了《对于中共问题之决议》,里面充满了对中共不切实际的指责之词。
而蒋介石更是口口声声地宣称:"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外部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内部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
蒋介石的心思,此刻已不加任何掩饰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正因如此,这一份"共商国是"的电报,在毛泽东看来,才更加讽刺。

(毛泽东)
果不其然,蒋介石几乎是在向延安发送电报的同时,又连续发出了三道命令,要求共产党军队原地待命,而命令国民党"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努力,一切按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
这边,蒋介石磨刀霍霍;那一边,共产党军队也不能坐以待毙。
还是在日本投降的当天,尚在延安的刘伯承、邓小平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电令晋冀鲁豫各军区立即扩充野战军,准备打击国民党的进犯。
蒋介石一声令下,胡宗南、孙连仲、李品仙、傅作义等各司其职,准备占领整个华北和东北。
更为迫切的是阎锡山,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阎锡山命令本部第19军军长史泽波从临汾、浮山等地区向上党进发。
老百姓对于日寇投降的喜悦还没有散去,蒋介石却又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波波战争的浪潮。

(阎锡山)
同时,他也不忘利用权术,接二连三地电邀毛泽东赴渝。他料定,毛泽东不敢只身犯险。而只要毛泽东不响应他的号召,那么他就可以将破坏和平的罪过推到共产党的头上。
这,就是他想要的政治资本。
然而,与毛泽东打了多年交道的蒋介石,终究还是低估了毛泽东的勇气与促进国内和平的决心。
就在蒋介石第三封"和谈"电报发来的那天,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
毛泽东深知"蒋介石想消灭共产党的方针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但是中国人民目前需要的是和平。因而,重庆还是应该去,"而且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大危险"。
当然,毛泽东也做好了面对危险的充分准备。三天以后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豪情万丈地表态,如果蒋介石要逼迫他签署城下之盟,那就"准备坐班房。我们党的历史上除何鸣事件外,还没有随便缴枪的事"。
抱着这样的决心,毛泽东于8月28日,带领着代表团踏上了重庆的土地。

(毛泽东飞抵重庆)
毛泽东这种甘冒大险的行为,立即得到了国内外诸多人士的赞赏。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曾用"弥天大勇"这四个字来称赞毛泽东的做法。
相比于"弥天大勇"毛泽东的临危不惧,蒋介石却慌了手脚。他没有想到,毛泽东竟然真的敢到重庆来。
所以,在毛泽东到来的那一天,蒋介石才慌忙地召集会议商量对策。
蒋介石的对策无非是如何打击共产党,如何保持国民党的独断专裁,这自然是毛主席以及诸多爱国民主人士所不能接受的事情。
于是,谈判桌上的氛围越来越紧张。而蒋介石的目光,也时刻注视着谈判场之外的真正的战场,他盼望着,那里的胜利能够为他带来更多的谈判资本。
四处周旋赫尔利,阴差阳错美利坚
蒋介石的期许,来自于他对手下那群装备精良的士兵的信任,也来自于美国的态度。
在中国的抗战中,美国始终扮演着一个难以忽视的角色;而在国共两党的谈判中,美国更是一直在"上蹿下跳"。
1944年8月19日,蒋介石收到了来自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消息:赫尔利将作为美国总统的私人代表,协助蒋介石协调中国战场的军事问题。

(赫尔利)
简单来说,赫尔利来华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中国所有的军事和政治集团统一到蒋介石的领导之下,形成一个统一的国民党政权。
这是美国政府希望在战后的中国看到的情景。出于他们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考虑,罗斯福并不希望中国再次爆发战争;但同时,他也不希望蒋介石的的位置被人取代。因而,赫尔利就成为了罗斯福棋盘上的关键一子。
赫尔利不负所托,来华之后的第二天就催促蒋介石与中共会谈。当时,国民党参政会第三届第三次会议正在召开。中共代表林伯渠等人,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联合政府"的主张。
意料之中的是,蒋介石对中共的建议百般搪塞。蒋介石的态度自然引起了很多民主人士的不满,赫尔利深恐蒋介石彻底失去人心,于是也卷入了联合政府的谈判之中。
为了促进国共的和谈,赫尔利在同年11月7日,专门来到延安,与中共进行了三轮谈判,最终形成了一个为双方所共同接受的《延安协定草案》。

(赫尔利与毛主席等人会谈)
事实上,赫尔利的此次延安之行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是得益于美国的一个决策。
早在1943年,美国就制定了一个对日作战计划。但是,这个计划的实施是以美军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顺利登陆为前提的。
由于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都被蒋介石拉到了后方,一方面苟且保存实力,另一方面对中共施展封锁。而共产党则是始终致力于在敌占区打游击战,因而东部沿海地区大多掌握在共产党游击队的手里。
也就是说,美军要想顺利实施登陆计划,就需要中共的支持。
同时,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的屡战屡败,也让一直扶持他的美国政府异常不满。
为了尽快解决远东战事,维护自己在远东战场上的利益,美国最终做出了一个决策:对中共展开援助,力争中共的支持。
就在赫尔利来到中国之前的两个月,美国派遣观察组,不顾蒋介石内心的不满,进驻了延安。

(毛主席与美军观察员合影)
为了接待前来搜集情报的美军观察组成员,太行军区在晋东南的黎城县长凝镇修建了一个简易的飞机场,方便美国飞机往返于太行与延安之间。
那个时候,没有人能够料到,在一年之后,这个简易飞机场与美军观察员能够为中共在本文开头提到故事中,提供那么大的"帮助"。
再说回拿到和谈协议的赫尔利。他当时是信心满满,对着中共满口保证他会劝说蒋介石接受这一协定。
谁知,回到重庆以后,蒋介石针锋相对地根据中共的建议提出了几点"反建议",而赫尔利则一改在延安的态度,转过头来劝说中共接受蒋介石的"反建议"。
对于赫尔利的出尔反尔,毛主席十分恼火,他曾经气愤地说:"我这几条枪,既可同日本人打,也就可以同美国人打,第一步我要把赫尔利赶走了再说!"
话虽如此,但是赫尔利的使命还没有完成,美国政府又岂会轻易让他离开中国。更有甚者,赫尔利还在同年11月17日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长期在中国待了下来。
直到日本投降以后,赫尔利与他背后的美国又瞅准时机,重新活跃了起来。一方面,赫尔利积极劝告蒋介石,让他尽快邀请毛泽东进行和平谈判。

(赫尔利与毛主席)
而在另一方面,美国又出动飞机,帮助运输国民党在后方的军队到东部各大城市,以抢占接收的大好时机。
当得知毛泽东对于蒋介石的头两封邀请电报的反应并不是很积极之后,赫尔利又托人向延安表示,他愿意继续在两党之间扮演调停人的角色,并履行此前在延安的承诺。
虽然对赫尔利的出尔反尔早有领教,但是作为美国大使,赫尔利的表态还是让中共看到了美国的态度。
在综合权衡之下,毛泽东在1945年8月24日,也就是本文开头说到的叶剑英到美军观察员窑洞里"借"飞机的那天,毛泽东回复蒋介石说:"逼人极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

(美军帮蒋介石运兵)
对于毛泽东的的表态,赫尔利恐怕是从心底里舒了一口气。只是他没有想到,就在他以为大事可成的时候,他的同胞们正在运送着中共的一批急于"探望患病家属"的干部。而就是这些干部,让赫尔利心中的期许化为了泡影。
剩勇追寇刘司令,不甘落笔蒋总裁
经过一天飞行之后,在8月25日下午,美军的飞机落在了那个简易的机场里。刘伯承和邓小平马不停蹄地赶往了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
在这里,他们很快搞清了前线的局势:阎锡山的部队侵占了我军的长子、屯留等主要县城,即古时所谓的上党地区。企图将太行、太岳两个解放区分割开来,使其彼此不能相顾,进而消灭晋冀鲁豫军区的主力。
敌人的用心何其歹毒,上党东临太行、西据太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1937年以来,共产党的军队已在这里坚持抗战八年之久,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捍卫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最真挚的感情获得了当地民众衷心的拥护。
上党民众永远难以忘怀的是,1942、1943年晋冀鲁豫地区连年遭受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一时之间,整个上党地区饿殍遍野,人民甚至于易子而食。

(灾民)
就在这个时刻,忙于抗日的八路军却决定,要将战胜灾荒作为全年的中心任务。无数的将士们,自己勒紧肚皮,吃树根野菜,而将省下来的粮食用来赈济灾民。
此外,八路军还积极帮助老百姓展开生产自救,帮他们种地修渠,引水灭蝗。在军民一致的努力下,上党地区以人力战胜了天灾。
从那以后,上党人民更加坚信:正是有了共产党的存在,才能让他们活着看到日本鬼子的滚蛋。
可是,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日本鬼子刚滚蛋了,阎锡山却又来了。按理说,山西地区是阎锡山的老地盘了。但是,当年日寇横行的时候,他抛弃了人民。
而如今日寇走了,阎锡山又带着人回来祸害老百姓了。进入长治的阎军开始横征暴敛,肆意搜刮民脂民膏。一旦老百姓不能让他们满意,他们就拿出来一把菜刀、一条麻绳、一把手枪,撂下一句冷血的:三件东西,你选一个去"自裁"吧!
刚刚打败了日寇、满以为好日子要来了的上党人民如何能够忍受阎锡山的践踏?刘伯承、邓小平作为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领导,如何能够坐视阎匪横行?又如何甘心多年的心血付诸汪洋?
作为军事主官,刘伯承坚定地说:"我们要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坚决守住华北解放区的大门,保卫解放区。"
就连素来老成持重的政委邓小平也忍不住发出了:"我们必须先在上党地区与阎锡山的5个师打上一仗,拔掉这把刀子,除掉心腹大患"的声音。

(邓小平)
最后,经过严密的商讨,刘邓等首长最终确立了攻打阎锡山部的战略部署:先集中力量消灭侵占长子、屯留等县城的阎军,然后围攻长治,消灭所有的进犯之军。
次月5日,刘伯承发布了《上党战役某些战术问题的指示》,向三军将士传达了上党战役的指示意见。
同时,他还告诫广大干部战士:如今重庆正在进行谈判,但是任何人不能对蒋介石的和平诚意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上党之战是一定要打的,而且是打得越好,对毛主席的重庆谈判越有利。
战士们听了刘伯承的讲话,一个个都精神饱满、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不光部队如此,就连根据地的人民,对共产党的作战也都积极支持。打仗,首先需要的就是充足的兵源。
当听到共产党军队的招兵宣传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犹豫,青年人主动报名参军,老年人也都准备好了一切,把家中子弟往部队送。
"这还有啥说的,老刘、老邓捎来话,要兵,总是遇到大事了。要一百,不能给九十九个半。"这是太行地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的态度,也是解放区人民共同的心声。
在1945年9月10日,上党战役正式打响。

(上党战役彩画)
前方,战士用命;而在广大的后方,人民自发组成民兵队、运粮队、担架队、看护队等,为前方战士提供了用心到位的后勤保障。
军民一心、政通人和,如此盛况之下,战事焉有不胜之理?
十三天后,上党战役已经进行到了围攻长治的阶段,阎锡山为了保住长治,命令手下的一个副司令彭毓斌带领三个师共七千多人的部队,从太原出发,星夜驰援。
当刘伯承接到这一情报的时候,立即改变了原先的部署,以少部分兵力继续围攻长治,而以主力军队集中攻打援兵。
在刘、邓看来,这七千人就是阎锡山送来的一份大礼,我们就要照单全收。被派去收礼的有陈赓、陈锡联、陈再道等著名将领。
同年10月5日晚上,三波军队汇集一处,最后的冲锋号响起。在人民军队的穷追猛打之下,敌军很快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而作为部队首领的彭毓斌,则在乱军之中被击毙。

(上党战役中,我军缴获的部分武器)
解决了彭毓斌之后,夺取长治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在共产党军队的进攻之下,被阎锡山寄予厚望的史泽波弃城而逃,最终被共产党俘虏。
上党战役进入了尾声,国民党兵败如山倒。
此时,最为崩溃的还是远在重庆的蒋介石。他一面对中共提出种种过分的要求,一面盼望着前线的胜利能为他的谈判增加筹码。
可是,他没想到,他自以为的精锐之师竟然一败涂地。当他听说彭毓斌全军被歼、史泽波弃城而逃时,他明白,这一局较量,他彻底输了。
心有不甘的蒋介石还是在内外舆论的压力之下,在10月10日签署了《国内和平协定》。姑且不论未来如何,最起码在蒋介石签字的那一刻,许多人都不免为即将到来的可能的和平而欢呼。

(双十协定)
结语:
回顾历史,没有人会否认,当年那些为和平而欢呼的声音中,有一部分应该给予为上党战役呕心沥血的广大军民。
正如刘伯承所说,上党战役的胜利,为毛主席等人在重庆的谈判增加了砝码。蒋介石希望在极短的时间内占领华北、东北的野心被打破了,他不得不在和平协议上签字,因而也推迟了内战的爆发。
上党战役结束之后,刘伯承曾经问过国民党那些被俘虏的将领:国民党军队为什么在占据人数优势、装备优势的情况下,还败给了共产党军队呢?
国民党将领们的答案各色各样,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最后,刘伯承一语中的:刚才各位谈到老乡待你们和待我们的态度不一样,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这次战争的本质,是人民战争与反人民战争的决胜。
诚哉斯言!上党战役中解放区的军民一心,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之一。时代远去,或许很少有人能够切身感受到那个火热的年代迸发出来的激情。但当一幕幕的历史画卷在眼前飘过的时候,亦很难不为之动容。
有人说,上党战役是解放战争的第一战。而这个第一战也很好地预示了国民党数年之后的失败。正所谓,"王者之师,所向无敌",斯之谓欤?
参考资料:
夏明星,徐晓丹.上党战役的胜利之本[J].党史博览,2021,(第4期).
夏明星,徐晓丹.上党战役背后的故事[J].世纪风采,2019,(第9期).
夏明星,徐晓丹.上党战役与军民团结[J].军事史林,2019,(第8期).
临浦.上党战役——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第一战[J].党史纵横,2017,(第4期).
郭超豪.上党战役:重庆谈判桌后的筹码和底气[J].领导文萃,2019,(第21期).
商豫.上党战役:解放战争第一战[J].档案时空,2015,(第3期).
孟昭庚.发生在重庆谈判期间的上党战役(连载)[J].文史月刊,2017,(第6期).
陈广相.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第一仗:上党战役纪实[J].党史纵览,2014,(第4期).
编辑:孤
责编:th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