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靖简历(南京审计大学鲁靖简历)
为你揭秘阜阳、亳州人的“根”在哪里?
阜阳、 界首、 霍邱等地常常有人提及先人来自“ 山东枣林庄 ”,因而很多人把“枣林庄”作为今天的山东枣庄,其实是过错的。
那么,让我们些移民后嗣一向回忆犹新的“枣林庄”到底在哪里呢?
为留念600年前那次巨大的枣林庄移民史,今天自己搜集一部分相关资料加以阐明枣林庄移民相关佐证。
依据文献记载,从洪武三年至七年(1370 --1374),官方对凤阳府至少安排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
以下以安徽为例进行求证。在安徽蚌埠固镇、宿州灵璧,能听到的还都是先人来自山西的移民传说,但向西、向南进人淮北、亳州、阜阳区域,就会发现明初山东移民的踪影。
1987年编成的《濉溪县志 ・人口志))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本县移民多在明洪武年间自山东枣林庄徙入。
另据太和县史老家家谱记载:我避元末战乱,高祖史兴于明洪武二年经山东枣林庄迁居太和县,占地千倾,东至旧县集,西至十里沟,南至沙河涯,北至刘家湖,居二十余村,谓之占地老祖。此外,河南鹿邑的丁氏族谱载:吾鼻祖客籍山东诸城枣林庄。
阜阳颍东尹氏光绪二十六年族谱记载:东方公堂兄弟十一人,明洪武初年自山东枣林庄迁居颍之东乡。
现居阜阳程集镇张氏族谱记载:我张氏宗族客籍山东枣林庄 (或叫枣联庄),在明朝万成年间,因荒乱而迁徙颍(今安徽阜阳 )城内邱家乡。
亳州利辛县
今亳州市利辛县明初属颖州,也是凤阳府辖境,这一带关于山东移民的传说更多。
1988年利辛县地方志办公室曾安排过一次大型的姓氏源流查询。
尽管这次查询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缜密的安排,查询质量不高,构成的资料难以运用,但查询中异口同声的说法却特别有目共睹―先人于明初迁自山东,很多人都说先人来自山东“ 枣林庄 ”。
关于枣林庄详细坐落山东何处,均不见官方证明,且现代地名山东省全境均无“枣林庄”之地。
不过,六安一位山东移民后嗣却供给了一条重要头绪,他曾经看过自家的族谱,记住枣林庄好像在兖州。
方针缩小了,遍阅兖州方志,最终在康熙十一年(1672)《滋阳县志 》上查到了“东大南社,枣林庄 ”这个地名。
《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1989年)上找到了这样一条资料: 安邱府,坐落县城北3. 5公里,谷城乡南部,黄土平原。安邱府村民委员会驻地。此村前史悠久,曾有汉代文物出土。
据明朝石碑记载,明曾经此村称枣林庄 ,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明亡后,清康熙初年又称枣林庄 ,清末复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
检《明史・诸王世表》,第一代安邱王是鲁靖王肇辉的第四子,始封于宣德十年(1435),连续至明亡。
所以从1435年开端, 枣林庄这个地名已成前史,尽管清朝有200余年又康复了原名,但再称安邱又有近百年之久,湮没无闻就家常便饭了。
但明初的枣林庄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村庄或集镇,离兖州府城又只要七里,所以才会作为郡王的封地。枣林庄是不是明初山东移民的动身地呢?
兖州府
因枣树林子满山而得名。明崇祯《历城县志 》记载:“秀丽川路:枣林”。清乾隆《历城县志 》记载:“东南乡南保泉三:枣林庄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 》记载:“东庑乡南保泉三:枣林庄 ”。
清康熙年间(1662―1722),王氏从曲家庄又迁入,后沿称枣林。从元末的人口散布看,山东境内的济南、青州、莱州、登州等府相对密布,东昌府(治今聊城市)人口最稀疏,兖州则仅次于东昌府。
但兖州辖境广阔,东部和西部不同很大。西部是黄河众多区,元至正四年(1344)黄河在曹县白茅堤决口,这一带成为一片湖泽,直到至正十一年(1351)贾鲁治河阻塞了决口后才使黄河康复故道,但兖州西部仍然荒无人烟。
兖州东部下丘陵山区,既未受河决影响,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丢失也较小,到战后就成为人口相对密布的移民输出区。
而枣林庄方面地处充州府治城郊,充州府东部的移民先会集到这儿动身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又处于由济南府各县南下的交通要道上,来自济南府的移民也大多会通过这儿,可能在他们的回忆中留下较深的形象,成为他们心目中有特别含义的一个地名符号。
从山东移民不见于明初官方的文献记载看,这些移民根本都是自发的、涣散的,所以他们大多散布在官方首要的移民安顿区之外,即凤阳府的西部 、南部 与相邻的庐州府西北。
因为并非出于官方安排,所以大都移民没有能够顺畅入籍,成为合法的久居民户,多年后才得到官府供认,被编入当地户籍。
据正德《颍州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颍州有土著1700户,正统七年(1442)增加了338户流移客户;至成化十八年(1482)土居主户增加到2544户,流移客户增加到6356户,移民户占总数的7100。
但这并不意味着颖州到正统七年才承受外来移民,仅仅阐明从洪武初开端迁入的移民,直到正统年间才连续取得合法的居留权,被编入户籍。
因而,根本能够承认皖北区域凡是称自山东枣林庄迁入者,此枣林庄应为山东兖州安邱王府村,且是自发迁徙,而非官方安排。
来历:安徽访谈网
作者:尹艳军